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老茧(公约文化、公信文明、公行法策学说)

人类的公共问题,必须得由人类共同合作才可能解决好。因此我必须要叫“三公大叔”。

 
 
 

日志

 
 

“人性”是社会合作原理的理论范畴  

2010-02-22 01:46:10|  分类: 哲学命题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人性”是社会合作原理的理论范畴

有网友导出了这样的理论结论:“人性是自私的”。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搞清什么是“人性”。

“人性”的对应表述语言是“动物性”、植物性、物质性(物质性不成立);人的生命构成特征即具有植物性、也具有动物性和人性。这比如人失去了人性人们会骂(称)他为“畜牲”,人失去了动物性机能人们则称之为“植物人”。

把“人性”提取出来的进行论证,揭示人性的发生发展原理的理论意义是通过人性发生发展原理的揭示清晰,可以传播正确的人性论思想,进而引导人类社会文明良性发展——发展“人性”。这说明“人性论”的理论目的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具有公益价值的。“人性自私”的错误思考结论,违背了理论的价值意图,回避了揭示人类文明性特征发生发展的基础原理的论述,脱离了人性论思考命题。更直白地说是不会写文章,把文章写跑题了。这说明导出“人性自私”的理论思维方法是错误的,是没有弄清什么是“人性”的,因而才会导出“人性自私”的错误结论。

人性的论证范畴是人类的知行活动的构成关系范畴,但不是所有的构成关系都是人性区别于动物性的可信证据。“人性”是在人的活动涉及范畴中形成的。这个范畴涉及了社会行为关系和文化交流关系。“行为关系”的理论范畴是大于人性论理论范畴的,因为动物之间也都具有生存合作行为,因而生存合作行为还不是动物性区别于人性的确凿可信的证据;社会关系也不是区别人性和动物性的理论证据,因为蚂蚁、蜜蜂的生存活动方式构成的群类活动结构特性,人们也称之为“社会性”。人性区别于动物性的可信证据是语言文化。因而人性论所论证的是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原理。显然,对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原理导出“自私”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

人性是合作原理的理论范畴,但却不是行为合作的理论范畴。两个人合伙作生意,无法纳入人性论的理论范畴来论证。对合伙作生意所作的论证,导出的是“经济学原理论”结论而不是“人性论”结论。人类的合作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合作的理论范畴是文化传续上的合作。没有文化传续上的合作,就没有人性文明。这可能会有网友说——没文化就没人性。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没文化”一般是指是否会读书识字。但文化原理却不仅仅是读书识字的范畴。受有文化的人的影响,不会读书,也具有人性特征。没有人性是指那些不能接受人类文明性的影响,极端自私的特征。这用俚俗语言来讲就是“有娘养,无娘教”。显然,“自私”是动物性的理论范畴。这个理论范畴导出的结论用“自私”来表述也是不准确的,而应表述为“依据自身生存需要的活动牵引力来活动”。

样我们就可以导出人性是合作原理的理论范畴,从论证揭示的原理上来定位人性论,则人性论则可定位为“文化论”文化发生发展原理的揭示,就揭示了“人性”的发生发展原理。

这说明“人性”这个理论表述语言是有问题的,人们对人性的理解是会常常造成误解的,误解的发生我们可以完全依据网络学术中所提出的“什么是人性”的质疑论述来证明。懂得了什么是“人性”之后,那么我们再来精确表述这个理论论述范畴时,就不会再应用“人性”这个语言形式了,因为我们已经懂得,“文化”是比“人性”更精准的理论表述语言。

文化是人类交流成果的理论范畴,“文化化人”人类文化交流的理论成果首先是成就了具有“人性”的人;文化是人际交流成果的理论范畴,这个成果是创造了语言,并依据交流原理创造了交流文法。交流语言的规范和交流文法规则的广普传,主导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和文化成果传播的精确无误。通过这样的证证思考,我们就会懂得“说得对”是相得对的成果,是牵引“做得对”的社会牵引力。

不文明的交流活动是不可能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文化理论交流中的论辩冲突被有些网友歪曲理解为“自私行为”、是“嫉贤妒能”,是对文化理论的社会公益性价值的蒙昧。没有谁制止论证发言,只要你是懂“哲学”的,还怕你说不明白、怕你驳不倒他人的错误观点吗?在文化学术上,老茧不会与谁“比拼”,我只是默默祝愿网友们学好自己的母语,让自己的文化理论思考能力健康成长。

不要把文化学术当做自己谋取“资本”的事,不明白文化学术的社会公益性,就会把学术搞走样,这正如我的另一篇论文所指出的——《哲学的难点是做人》。

人性论涉及区别于动物性的论证,这就是所谓的“辩证”;人性论结论于对人性论证的结论——所谓的人性即文化性,这就是所谓的“统一”。有认为“辩证统一”正确无误的网友,可参考这个分析示例,以进一步澄清“辩证统一”的理论思考原理和理论文法原理。

  评论这张
 
阅读(11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