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文化学术议题下,说提出的议题是“伪命题”——这个“伪”的用法是与“真”对应的。所以说“伪命题”说法是不严谨的——严谨的说法是“错误议题”或“谬题”。议题的“对错”,与“真伪”不是一回事。“对错”与“真伪”这两个词的适用议题范围不一样。不能通用。这里涉及的就是“名学(哲学)”问题。
————“对错”问题和“真伪”问题不一样。合情、合理、合法的言论就是“对”的——这里的“对”是指,交流双方或多方都认为正确——即符合语言的学法用法常识。
————“真理”是科研所设定的终极证明目标。它与学用语言的交流活动所设定的说明、说服、说和目的不一样。
————“真伪”问题涉及的是学用语言达成表述“之前”的问题——即科学知识、生活经验等经历不够用,误判了事实。误判了事实,所学用的语言就会出错。学用语言出错的前因是误判了“真伪”,但学用语言出错的前因,却不是学用语言出错的事实。事实真伪与言论对错问题,不在一个议题范围。前者是需要“证明”的问题,后者是需要“说明”的问题。“说明”只能用语言来说明,而“证明”却是要提供多种证明手段和证明过程的。提供证明手段和证明过程的论文,叫“科研论文”;而提供前言后语严谨无谬的言论,所应用的手段却是“写作法”。这就是科研论文与文化学术论文议题不同,所应用的语言适用范围不同的————写文章用词不可“跑题”的学问。
——在不同学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变通活用语言的学问,就叫做所谓的“哲学”——但用“哲学”一词来命名这个学问文本,却是讲不明这个学问是什么学问的。这才是造成华人学界研讨争议哲学问题,百年来不能达成共识的原因。
这个学问命名为“文法语言学学说”,就不会发生研讨误解,而命名为“哲学”,再讨论一百年,也不可能得出“哲学无谬”结论。学说名用名不得法,学说名就是错的。学说名用错了,与对生活和科研事实的真假判定不是一类问题。
“求真”是为了“明理”,而“说明”、“说服”的目的却是为了“约法”——共同约定解决人类生活问题的办法。言情、辨理、讲法的能力,属于交流能力。交流能力不济,你硬要“求真”,还得召集交流多方一起到实验室里作个实验去不成吗?
文化学识来源于探索发现活动,但探索发现活动所发现的却不叫“文化学识”。间因与后果是密切相关的。但前因是前因,后果是后果;不可混为一谭。“圣人抱一”这个说法,所说的就是语言文化学者们互相交流文化学识,不可以胡扯起科研问题,并把胡扯科研问题的用语,当成文化学术议题的主述语言来解读解析。否则文化学者就“跳槽”了——装科学家去了。
评论